公司新闻

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

      

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国造船完工吨位已跃居****,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已位居世界前列,造船能力大幅提升,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我国造船业不少产品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特别是部分造船产品、海洋工程装备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造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仍需加快深度调整的步伐。要想积极响应《纲要》关于培育海洋经济的要求,我国船舶工业还需把握**驱动发展战略契机,紧紧围绕产品技术**做文章,拓展涉海市场的面向,以过硬的技术实力筑牢海洋强国的根基。

引进技术 勇闯国际市场  为造船大国打下基础

    “回顾我国造船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驱动始终**着船舶产业发展。”方书甲表示,特别是在 1977 年 12 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之后,中国船舶工业由此开始引进国外先进造船技术,逐步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船舶要出口,*为关键的是要拥有国际认可的船舶技术规范。方书甲回忆道:“1985 年,中国船舶工业从日本、韩国等先进造船国家引进了 540 个国际船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这样使得我国船企与国外船东在日常业务技术交流中有了共同语言,为中国船舶打进国际市场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但由于当时我国船舶配套发展水平极低,绝大部分配套产品均从国外进口,中国建造的船舶常常容易受到国外船东质疑。对此,我国船舶工业从国外引进配套生产许可证,使得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得到提高。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船舶工业从万吨以下船舶开始着手船型设计研发与建造工作,一点一滴积累,直至 1996 年前后才慢慢形成具备建造十几万吨出口船舶的能力,但当时与日韩造船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造船吨位还是建造技术还有不少差距。

    面对技术差距,我国船舶工业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自 1997 年起,我们国家开始启动建造 30 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技术研发工作。2000 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吴邦国亲自见证中国与伊朗关于 5 艘 VLCC 船舶建造合同签约仪式。”方书甲表示,我国首艘VLCC 船舶在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是我国造船业做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该项目得到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的大力支持。2002 年,方书甲有幸参加了首艘 VLCC 船舶技术鉴定会。他介绍说:“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船舶工业来说,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自此,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之后,我国船企纷纷开始建造 30 万吨以上的船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事实证明,一个产业要想迈出标志性的发展步伐,一方面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仍需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出台应对的方案。

勇敢面对 正视自身差距  重塑核心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对于中国船舶工业来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仍需依靠**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以提升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近两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行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将国家**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我国船舶工业,*为核心的是要在新一轮科技**、产业**的浪潮中,认清我国造船业所处的国际竞争格局,正视技术差距,补齐短板,重塑造船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方书甲表示,经过几代造船人的努力,我国船舶工业已形成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这三大船型既大也强,自主化配套可供给率已达 80% 以上,总体建造水平和质量不逊韩、日。但我国造船业产能建设规模过大,且在新船型自主研发、设备配套、系统集成、海洋工程、豪华邮轮设计建造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方书甲表示,我国造船业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形式依赖性过大,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在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顶层设计、技术研发、配套跟进等方面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对我国船舶企业而言,科技**缺乏队伍支撑,技术投资缺乏社会共识。

    落实**驱动发展战略,我国造船业的当务之急是要与日韩国家寻找技术方面的短板。方书甲表示,2000年以前,中国制造业被称为“世界加工厂”。由于我国油气资源有 50% 是依靠进口,使得运输需求十分旺盛,而众多的外贸产品需销往世界各地,进而带动海运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提升造船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正当2005 年造船业异常繁荣的时期,中国船舶工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投资规模增长、新船型研发上。但与船舶产业快速发展相比,我国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依然偏低,特别是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国产化不到 20%。2010 年以前,正当我国造船业迅猛扩能之时,船企技术投资有所放松。举例来说,自动船绞系统是造船界技术集成的主要配套设备,在全球造船装备中已产生了第六代,而中国船舶工业在这方面的配套设备技术研究还停留在第四代。

    “除了配套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上外,前沿技术研究也是阻碍我国造船业做强的瓶颈。”方书甲以船用柴油机为例分析称,当前我国船用柴油机仍以国外许可证生产为主,很多造机企业出钱、出力又出人,可是每年企业获得的利润还没有交纳的**费高,承担的风险却居高不下。而日韩国家早已根据社会进步对船用设备需求提升开展研发工作,这与我国船企长期形成技术依赖的主观思想有关。当前,由于我国造船业缺乏关键技术人才储备、技术投入不足,使得我国船舶行业*新前沿技术规范标准研发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2015年,全球造船新接订单**的宝座已被韩国占住。日本造船企业纷纷出手,开始重振造船业。”

    方书甲认为,日韩国家十分关注全球能源、环保等*新技术前沿的发展,尤其是对现有的自然能源利用也在做大量的实验,关注传统能源的排放与提效,特别是对于船舶动力指标是否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新要求,提前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工作,为提升造船技术实力打下基础。“除了关注*新技术前沿成果转化外,我国造船业还应围绕产品技术,提升其附加值。”方书甲表示,由于造船是外向型产业,其发展好坏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然而,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很多新船型尤其是高附加值船型的基本设计多数是从国外购买的,配套产品的**都被别人控制,我国很多技术设计的重点仅仅停留在船舶建造工艺方面,对于造船原始技术研究与**的力度还不够,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船舶工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必须引起造船界的高度重视。

面向海洋 深挖市场需求  践行海洋强国使命

    《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经济。这为我国船舶工业深挖涉海市场需求指明了方向。“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首要条件就是要充分挖掘海洋资源,让海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方书甲表示,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加快发展海洋工程,构建立体同步的海洋观测体系。大力提升空间进入、利用的技术能力,完善空间基础设施,推进卫星遥感、水下潜艇、海警海监公务船、海洋信息化网络等相关技术支撑系统。同时,中国船舶工业还应围绕涉海市场需求,拓宽面向,抓住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主动找准市场契合点,丰富建造产品的类型,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远洋渔船建造市场。以开发远洋渔业资源为宗旨,提高渔船吨位和仓容,提高远洋渔船的耐波性和穿浪性,扩大我国渔船作业可到达公海或协约海域;以提升远洋渔业生产产量和质量为目标,研究配置远洋鱼群及鱼类生物链技术探测装置,研究设计大型围网捕鱼系统装备,研制开发渔产品高质量速冻保鲜设备,研制开发船载渔产品自动加工生产线。
    二是海上风电安装市场。“在今年年初召开的 2015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开展海上风电安装工程项目研发工作给予了肯定。”方书甲举例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船重工海洋装备风电公司已从起初陆地上的风电安装业务向海上风电安装业务拓展。该公司通过将安装调试搬到现场去,现已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海上风电安装业务得到市场认可。
    三是滨海休闲旅游市场。我国有6500 个沿海岛屿,大约有 5800 个属于无人长期居住的岛屿,这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可以作为滨海休闲旅游的市场,需要我国造船业搭建桥梁。方书甲表示,我国造船业可抓住国家发展旅游经济的机遇,抢占游艇、帆船、客滚船、豪华邮轮、公务船等船舶建造市场,努力在减震、降噪、耐波稳性、环保排放、海上**保证等方面下功夫,协同船舶科研、设计、建造、配套及相关协作单位共同研究技术改进项目,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休闲旅游需求。
    四是深海装备市场。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建造系列深海空间站,而这必将产生大量的深海潜器、无人潜器、遥控潜器等小型海洋装备建造需求。中国船舶工业需以此为契机,找准“邻线”专业市场需求,拓宽市场面向,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Copyright© 2003-2024  扬州市红旗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人:张生
联系电话: 139 5254 1668
传真号码:0514-84232111
移动电话: 13179759600
公司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北郊
Email:hqdlzzh@163.com
邮编:225652
公司网址:http://www.hongqicable.com

QQ:512456630